1.杀菌剂造成药害原因分析
杀菌剂来自化学合成,有些杀菌剂本身是植物外源激素,过量使用易中毒、产生药害,抑制种子萌发、幼苗生长,降低幼苗免疫功能而感病。据南京农大周明国教授研究,三唑类种子处理与对照相比,对禾谷类作物出苗12天叶面积的生长抑制情况为:抑霉唑15%、三唑醇16%、丙环唑20%、三唑酮22%、氯苯嘧啶醇23%、乙环唑27%、苄氯三唑醇28%、烯唑醇45%。
如种衣剂含多效唑、抑霉唑、三唑醇、丙环唑、三唑酮、氯苯嘧啶醇、乙环唑、三唑酮、苄氯三唑醇、烯唑醇等均可降低出苗率,导致幼苗僵化,抑制地上部分的伸长,如抑制小麦苗的叶、根和胚芽鞘的伸长。三唑酮种子处理,造成小麦大面积不出苗,拌种灵对担子菌中的锈菌、黑粉菌、丝核菌有特效,常用于种子处理和土壤处理,但对单子叶作物容易产生药害,0.1%种子处理严重降低小麦出苗率。
2005年呼伦贝尔农垦局谢尔塔拉农场3000亩大麦用6%戊唑醇种衣剂拌种,严重抑制出苗和幼苗生长,全部绝产。
2005年黑龙江省拜泉县使用含有隐性成分三唑酮35%多·克·福种衣剂,近万亩大豆受药害,严重抑制幼苗生长,严重的粉籽不出苗。
2.杀虫剂造成药害原因分析
含有杀虫剂的种衣剂以克百威及有机磷类杀虫剂造成的药害比较常见。克百威用于大豆拌种,安全系数太低,本不应该被登记用于种衣剂,控制在100千克种子用有效成分150克以内安全,但在用量过高或低温等条件下,易抑制大豆幼苗根生长,根畸形,不长须根。
克百威3%颗粒剂与大豆种子混播,在大豆孢囊线虫发生中等偏轻条件下防治孢囊线虫,仅有15~20天的趋避作用,药剂失效后继续浸染危害,只能起到减轻危害、推迟浸染的作用,用过呋喃丹的大豆孢囊线虫数量比不用的成倍增加,当孢囊线虫数量达到中等以上时,呋喃丹颗粒剂无防治效果。
甲拌磷、乐果、甲基硫环磷、甲基异柳磷基本对大豆孢囊线虫无效果,做种衣剂对地下害虫有效期短,药效差,对大豆不安全。应特别注意的是,受利益驱使,有的生产厂家和经销商宣称有火龙秧子专用肥、专用药,效果奇特,防治大豆孢囊线虫用乐果、甲基硫环磷、甲拌磷等有机磷农药,这些纯属误导。